requestId:6873e59cc5d7f8.00228689.
業因篇第第七十八(此有五部)
述意部業因部十惡部十善部引證部述意部第一夫涉其流者。則澄愛河而清五濁。掉其宗者。則震邪山而起三障。靜言茲理。豈虛也哉。是知善由信發。惡由邪開。所以一念之惡。能開五不善門。一念之善。能除累劫之殃。是故善須砥礪自勉。可有心師之訓。惡須省退懲過。可無情悔之時。不爾徒煩長養浪飾畫瓶。終糜碎于黃塵。會楚苦于幽府。貽厥繢素鑒勖意焉。
業因部第二如對法論云。復次有四種諸業差別。謂黑黑異熟業。白白異熟業。口角口角異熟業。非口角無異熟業能盡諸業。黑黑異熟業者。謂不善業。由染污故。不成愛異熟故。白白異熟業者。謂三界善業。不染污故。可愛異熟故。口角口角異熟業者。謂欲界雜業。善不善雜故。非口角無異熟業能盡諸業者。謂于便利無間道中。諸無漏業以便利道無間道。是彼諸業對治故。非黑者。離煩惱垢故。白者。
一貫清凈故。無異熟者。存亡相違故。能盡諸業者。由無漏業。為永拔得黑等三有漏業與異熟習氣故。 又優婆塞戒經云。若善男人。有人不解如是業緣。無量世中流轉存亡。雖生非想非非想處。壽八萬劫。福盡還墮三惡道故。佛告善男人。一切摸畫無勝于意。意畫煩惱。煩惱畫業。業則畫身。
又阿毗曇雜心業品偈云。
業能莊飾世趣趣各處處是以當思業求離世解脫身口意集業在于有有中彼業為諸行嚴飾種種身身業當知二謂作及無作口業亦如是意業當知思又涅槃經云。善男人。因有五種。多麼為五。平生因。二和合因。三住因。
四增長因。五遠因。云何生因。生因者。便是業煩惱等及外諸草木子。是名生因。云何和合因。如善與善心和合。不善與不善心和合。無記與無記心和合。是名和合因。云何住因。如下有柱屋則不墮。江山樹木因年夜地故而得住立。內有四年夜包養網無量煩惱眾生得住。是名住因。云何增長因。因緣衣服飲食等故令眾生增長。 包養合約 如外種子。火所不燒。鳥所不食。則得增長。如諸沙門婆羅門等。依因僧人善知識等。而得增長。如因怙恃子得增長。是名增長因。云何遠因。譬如因咒鬼不克不及害。毒不克不及中。依憑國王無有盜財。如牙依因地水火風等。如乳人攢為蘇遠因。
如無明色等為識遠因。怙恃精血為眾生遠因。如時節等悉名遠因。善男人。涅槃之體非是如是五因所成。云何當云是無常因。一切諸法復有二種因。一者作因。
二者了因。如陶師輪繩。是名作因。如燈燭等照黑暗物。是名了因。善男人包養。年夜涅槃者。不從作因此有了因。了因者。便是三十七品助道之法六波羅蜜。是名了因。又云。三解脫門三十七包養品。能為一切煩惱作不生生因。亦為涅槃而作了因。
善男人。遠離煩惱則得了了見于涅槃。是故涅槃唯有了因無有生因。又云。若離如是三十七品。終不克不及得聲聞正果。甚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不見佛性及佛性果。所以因緣。梵行便是三十七品。何故故。三十七品性非顛倒。能壞顛倒。
性非惡見。能壞惡見。性非怖畏。能壞怖畏。性是凈行故。能令眾生畢竟做作清凈梵行也。
述曰。上來雖引經論明業因多種。至時斷罪未明輕重。故別引優婆塞戒經辯業分歧。別有四例。一將物對意有四。二輕重分歧有八。三上中下分歧復八。四依薩婆多論。有心無心分歧復八。臨時判罪并皆攝盡。故經第一云。有物重意輕。有物輕意重。有物重意重。有物輕意輕。第一有物重意輕者。如無惡心殺于怙恃者是。第二物輕意重者。如以惡心殺于牲畜者是。第三物重意重者。如以極惡心殺所生母者是。第四物輕意輕者。如以輕心殺于牲畜者是。
第二如是惡業復有八種輕重分歧。多麼為八。一者便利重最基礎成已輕。二有最基礎重便利成已輕。三有成已重便利最基礎輕。四無方便最基礎重成已輕。五無方便成已重最基礎輕。六有最基礎成已重便利輕。七無方便最基礎成已重。八無方便最基礎成已輕。物是一種。以心力故得輕重果。如十善業道有其三事。一便利。二最基礎。
三成已。若復有人能勤禮拜供養怙恃師長僧人有德之人。先意問訊言則柔軟。是名便利。若作已竟能修念心歡喜不悔。是名成已。作時專著。是名最基礎。十善既爾。十惡亦然。
第三是十業道復有三種。謂上中下。或便利上。最基礎中。成已下。或便利中。最基礎上。成已下。或便利下。最基礎上。成已中(綺互作八準前可知)。
第四依薩婆多論。便利最基礎成已有心無心作八句。準類可知。
又如阿毗曇心論云。有五種果。一報果。二所依果。三增上果。四身力果。
五解脫果。若是善有漏法。或四果。或五果。能斷結使。是謂五果。不依斷結。
是謂四果。除解脫果。若是無漏法。或四果或三果。或能斷結。于四果中除其報果。若不斷結。除報果解脫果。若是無記法中唯有三果。除報果解脫果。 十惡部第三第一當場獄明起不善。依毗曇論云。有五業道。一惡口。二綺語。三貪。四瞋。五邪見。于中惡口綺語及瞋彼刻苦時三種現行。惡罵獄卒故惡口現行。即此惡口語不應時。違法非正即落綺語。爾時忿怒便是瞋恚。此三不善地獄現行。若論貪業及與邪見。成績在心而不現行。以彼粗凡未斷煩惱故。貪邪見成績包養站長在心。
彼處男女各常刻苦。無有男女共行邪事。是故無此貪心現行。以常刻苦心識暗鈍。不克不及推尋因果有無。是故亦無邪見現行。自余殺盜妄語兩舌。彼處不可一貫是無間。若地獄不有現行貪及邪見業道者。云何說彼成績此二。答煩惱心法未斷已來。雖不現行性常成績。分歧身口七支色業。是粗作法。發動方成。無做作處則不說成。故雜心論云。地獄之中無相殺故無殺業道。無受財故無盜業道。無執受女人故無邪淫業道。異想說故名妄語。彼無異想故無妄語。常樂離故無兩舌。
為苦所逼故有惡口。不時說故故有綺語。貪及邪見成績不可。
第二第三明鬼畜道中十惡具有。而無身口七支惡律儀也。問今牲畜中不知言者。雖有音聲成口業不。答彼起瞋時發聲則別。雖非言辯亦成口業。故成實論云。牲畜音聲是口業不。答雖無言說之別。從心起故亦名為業。亦可言具十者。
多是龍王。解人意志故具十業道。自余癡鈍牲畜但可具身三意三六種。余四不具。以口不解語故。若據劫初牲畜解人語者。此亦可具十惡。
第四就人中起罪惡者。人中即有四全國。南閻東弗西耶此三方人。起惡多故皆具十惡。然東西則輕。南邊最重。以有受惡律儀故。若就北單以論罪包養網評價者。彼方唯有四不善業。一綺語。二貪。三瞋。四邪見。由有歌詠故有綺語。貪瞋邪見成而不可。問南方有行欲事。云何言無邪淫業道。答彼方無夫妻共相配頭。雖有淫事無相凌奪故無邪淫。問既有行淫即貪欲現行。云何而言但成不可。答彼起淫貪非俗能裁。雖數現行圣說無罪。但此貪心所起之淫。尚非罪業。不牽苦報。何況內心能起包養價格之貪。如世夫妻貪愛非制。問南方之人既有歌詠等。此不應法。便是妄語。云何不說有妄語業。答彼人淳直不可奸偽。包養網無誑貳心故非妄語。彼定千歲故無殺命。彼方衣食地有粳米。樹有寶衣天然而出。無有主掌故無偷盜。彼人和柔故無兩舌惡口等業。故雜心論云。郁單有四不善業道。壽命定故無殺生。無愛財故無盜。無執受女人故無邪淫。無欺他故無妄語。常和合故無兩舌。以柔軟故無鄙言。有歌嘆故有綺語。若論意業道雖成績而不現行。
第五就天起罪惡者。此欲界六天有殺盜等。于中雖有十不善業。而無身口七種惡律儀。故雜心論云。欲界六天有十業道離不律儀。雖不害天而害余趣。如害修羅亦有截手足斷而復還生。若斬首則逝世。展轉相奪。甚至十業道一切皆有。亦有薄福諸天。乏少資緣更相攬竊。故有盜業。或有諸天自薄所愛淫他美天。故有邪淫。自余七業文顯可知。若論色無色天。依如毗曇則無不善。據理而言亦有輕微三業不善。謂彼意地有邪慢等。身口業過如初禪中。婆伽梵王語諸梵眾。汝得住此。我能令汝盡老逝世邊。汝等不須諸瞿曇所。黑齒比丘往彼問言文案:。初禪三昧。
依何三昧生。從何三昧滅。梵王答言。我是諸梵中尊者。黑齒比丘言。我不問梵王尊卑。但問初禪三昧。依何三昧生。從何三昧滅。彼不克不及答。即捉尊者牽出眾外。語尊者言。我不克不及知初禪三昧。從何三昧生從何三昧滅。汝何忍在梵中損辱我也。此是諂詐不善煩惱。言佛不克不及令汝解脫。便是謗佛綺語惡口。上界唯有此諂詐。發動身口微不善業。然不于別人起粗違損以生上者。曾修得定盡離欲界粗貪瞋等。故得彼報還能修定。雖有煩惱唯是癡心。以迷道故起愛慢等。樂修善法看得勝他。此等煩惱為定所壞。故不損物不相違害。若依毗曇。上界煩惱非是不善。說為無記。此細貪等能行凈心。雖是無記體是染污。分歧報生色苦心樂及威儀等白凈無記。故論說為穢污無記。是污穢故潤業受生。若此煩惱不潤業者。業種則焦永不牽報。上界眾生不應更生。由能潤業故得更生。問上界煩惱既能潤業潤生得報。何以非記。答上界煩惱雖復潤業。唯得總報受生罷了。不由此惑正感樂果。亦不招苦故是無記。分歧下界不善煩惱感得總報及別報苦。
若依成實論。上二界中所起邪見。皆名不善。如彼論說。人在色無色界。謂是涅槃。臨命盡時見欲色中陰。即生邪見。謂無涅槃謗無上法。當知彼中有不善業。又論說。彼上界邪見是苦因緣事理。上界據其位判。眾生心細所起或微。多不成業故名無記。若據通論。無妨于中有起粗宋微敲了敲桌面:「你好。」耶成不善者。毗曇所說義當前判。
成實所論義當后通。又據看理。彼細煩惱皆違理起。悉是不善。準依成實。不善惡業三界通起。唯有幾多增微為異。
述曰。向來就凡明諸罪惡依身起處竟。若論圣人如須陀洹等。出觀掉念容有起意。輕微不善生惡愿等。具欲結者。貪瞋雖強片似余凡。唯可直起貪欲瞋慢。
不更考慮起邪見心。亦不起殺包養故事盜等心。如依毗曇。得有眷屬加拳等事輕不善業。
若依成論。有興趣不善設動身口不成業報。
又彌勒菩薩所問經論云。此十不善業道一切惡法。皆從貪瞋癡起。如依三毒起殺生者。若依貪心起者。或為皮肉錢財故斷性命等。是名依貪起。若依瞋心起者。或以瞋心殺害怨家等。是名依瞋起。若依癡心起者。或有人言。殺蛇蝎等以生眾生苦惱故雖殺無罪。或言波羅斯等。言殺卻老怙恃及沉痾者則無罪報。是名依癡起。如依三毒起偷盜者。若依貪心起者。或為本身。或為他身。或為飲食等。是名依貪起。若依瞋心起者。或于瞋人邊及瞋人所愛偷盜彼物等。是名依瞋起。若依癡心起者。若有婆羅門言。一切年夜地諸一切物。唯是我有。何故故。以彼國王先施我故。以我無力故。為余姓奪我受用。是故我取便是自物。不名偷盜。是名依癡心起。如依三毒起邪淫者。若依貪心起者。或于眾生起貪染心。不如實修行等。是名依貪起。若依瞋心起者。或于他守護資生。依瞋心故起。或淫怨家妻妾。或淫怨所愛之人等。是名依瞋起。若依癡心起者。或有人言。譬如碓臼熟華果飲食河水。及途徑等女人行淫無罪。或如波羅斯等邪淫母等。是名依癡起。
如依三毒起妄語者(此三可解)如是兩舌惡口綺語(皆亦如是)依貪心起者。依貪結生。次序遞次他心現前。如是名為依貪起。依瞋結生者。名為依瞋起。依癡結生者。名為依癡結起。如貪瞋與邪見皆亦如是應知。
問曰。何以不說作不作相無作相。決定何業中有。何業中無。答曰。唯除邪淫。余六業中悉皆不定。此義云何。若自作者。成績作業及無作業。若使他作。
唯有不作。不得有作。于邪淫中決定有作。不得有不作。何故故。以此邪淫畢竟自作。無使他作。是故經言。頗有非身作業而得成績殺生罪不。答言。有。如口使人作成績殺罪。
又問。頗有非口業作而得成績妄語罪不。答言。有。如以身業作成績口業妄語之罪。
又問。頗有非身業作非口業作而得成績身口業不。答言。有。如以依神仙瞋心故以唯欲界色身。善業道中畢竟有作及以無作。禪無漏戒無無作戒。何故故。 以依心故。中間禪不定。若深摯心畢竟恭順心作身口業。成績作業及無作業。若深摯心結使心起身口業。亦成績作業及無作業。若非深摯心非畢竟恭順心造身口業。唯有作業無無作業。若非深摯結使心發身口業。亦唯有作業無無作業。而便利作業心還悔者。唯有作業無無作業。
問曰。于業道中。何者是前眷屬。何者是后眷屬。答曰。若起殺生便利。如屠兒殺羊。或以物買將詣屠所。始下一刀。或二三刀。羊命未斷。一切惡業名前眷屬。隨下何刀。斷其命根。即彼念時。一切作業。及無作業。是等皆名最基礎業道。次后所作身行作業。是名殺生后眷屬業。甚至綺語皆亦如是。應知自余貪瞋邪見業中無前眷屬。以初起心即時成績最基礎業道。
又身口意十不善業道。一切皆有前后眷屬。此義云何。如人起心欲斷此眾性命。因復更斷余眾性命。如欲祭天殺害眾生。即奪他物。欲殺彼人。復淫其妻。 生如是心。還使彼妻自殺夫主復以種種斗亂言說。破彼親屬。無時非實。于破物中生于貪心。即于彼人復生瞋心。為殺彼人故生如是邪見。增長邪見以斷彼命。
復欲殺其妻男女等。如是次序遞次具足十種不善業道。如是等業名前眷屬。一切十不善業道皆亦如是應知。
又離善道非便利修積德業道。是便利以遠離最基礎故。及遠離便利者。言便利者。如彼沙彌欲受年夜戒。將詣戒場禮眾僧足。即請僧人受持三衣。始作一白。作第二白時如是。悉皆名前眷屬。從第三白至羯磨竟。所起作業及彼念無作業。是等皆名最基礎業道。次說四依甚至不舍。所受善行身口作業。及無作業。如是等悉皆名后眷屬。問曰。應說十不善業道果及隨順因。答曰。有三種果。一果報果。
二習氣果。三增上果。逐一業道皆有此三種。此義云何。具足十不善業道有下中上。若生地獄中是果報果。習氣果者。從地獄退生于人中。依殺生故有短壽果。
依偷盜故無資水果。依包養網邪淫故不克不及護妻。依妄語故有他謗果。依兩舌故眷屬破壞。依惡口故不聞好聲。依綺語故為人不信。依本貪故貪心增上。依本瞋故瞋心增上。依邪見故癡心增上。如是一切名習氣果。增上果者。依彼十種不善業道。 一切外物無有氣勢。所謂地盤高低。雀鼠雹棘。塵土臭氣。多有蛇蝎。少谷細谷。少果細果。及以苦果。如是一切名增上果。復有類似果者。如殺者故興所害眾生種種諸苦。因彼苦故生地獄中受種種苦。以斷他命后生人中。得短壽報。斷他熱觸。是故一切外物資生無有氣包養網量。如是一切十業道中。隨義相應解釋應知。 如劫奪他物邪淫他妻。雖不生他重逼惱苦。而破壞心。是故享福。雖不破壞不瞋不惡口。而由惡心。是故獲咎。 十善部第四若依十善分別者。如毗曇說。于彼地獄趣中唯有興趣地三善業道。然但成績而不現行。南方亦同。自余一切皆具十義。文顯可知。 如彌勒菩薩所問經論云。是菩薩行十不善業道。集因緣故則墮三惡。行十善業道集因緣故則生人天。
又是上十善業道。與聰明觀和合修行。其心陜劣。心厭三界。遠離年夜悲。從他聞聲而通達故。聞聲意解成聲聞乘。
又是上十善清凈業道不從他聞。自正覺故不具年夜悲。而通達深因緣法成辟支佛乘。
又是上上十善業道。清凈具足其心廣年夜無量。為諸眾生起悲愍故。修行一切種令清凈具足。故成菩薩乘。
包養
問曰。云何名業道義。答曰。身口七業即自體相。名為業道。余三者意相應心。又即彼業。能作道故。名為業道。
問曰。若即業名道。皆能起地獄等者。何以余三非是業道。答曰。如彼七業。此三能作彼最基礎故。以相應故。不克不及如彼業故。不名業道。
問曰。一切甘旨飲酒食肉拳手摑打一切戲笑。如是等惡行。一切禮拜供養恭順遠離飲酒等。如是等善行。何以不記以為業道。
答曰。遠離飲酒等唯是心業。能起七業非身口業。是故非業道。若作與心相應亦是業道。 問曰。若即彼業能作道名為業道者。即一切法于心皆名業道。何以但說十種業道。不說無量業道。答曰。以勝重故。以諸惡行及善行中十業道重。余非重故不說無量。又七業一貫極重。意三亦輕亦重。飲酒等不爾。所以故但說十名為業道。不說余者名為業道。 問曰。遠離殺生者。云何殺生等相應說。答曰。殺生有八種。甜心花園一故心。二他。三定不定眾生相。四懷疑。五起舍命便利。六作。七不作相。八無作相。是等名為殺生身業。身口意業名為殺生。
問曰。何以名故心者。答曰。若不故心成殺生罪者。則阿羅漢不得涅槃。以阿羅漢斷世間因。有不作心而殺眾生。亦應還生世間。而實否則。所以義故。不故心殺不獲咎報。
問曰。何以名他。答曰。非自命故。如有別人是可殺者。能殺人得殺生罪。
以自殺者無可殺境故。自斷命不得惡報。又阿羅漢自害其身。斷己命故而彼無罪。何故故。已離瞋心等故。是自殺不得殺罪。
主角不相上下,但她卻被當作完美的墊腳石,在各方面 問曰。何名定不定眾生相者。答曰。定眾生相者。若有百千人作心于中定殺其人。是得殺罪。若殺余人不得殺罪。不定者。以舍一切故隨殺獲咎。以彼處不離眾生相故。
問曰。何以名疑者。答曰。懷疑殺生亦得殺罪。以彼是眾生亦得殺罪。以舍慈善心故得殺罪。
問曰。何以名起舍命便利者。答曰。若殺者于彼事中起不善心。必欲斷命。
非慈善心。作殺便利。是名為起。
問曰。何以名作不作相無作相者。答曰。作者所作事。不作者所名作事。彼作事共起。雖作業滅而善無記法相續不斷。如修多羅說。有信者修行十種好事。
行住睡寤等。晝夜常生好事。增長好事。若離身口業更無無作。云何異心法而得增長。是故當知。離身口業有無作法。包養妹又自不作使他作業。若無無作此云何成。
若無無作法。離波羅提木叉。亦應無無作戒。是故當知。有無作法。
問曰。云何名遠離偷盜者。答曰。偷盜有九種。一他護。二彼想。三懷疑。
四知不隨他。五欲奪。六知他包養物起我心。七作。八不作相。九無作相。是等名為偷盜身業。包養網VIP
問曰。何名他護者。答曰。此明取他護物。問曰。何名彼想者。答曰。若不生自想。不言是我物。則不獲包養網單次咎。名為彼包養想。 問曰。何名懷疑者。答曰。若心有疑。為是我物。為是他物。而彼物他物并須識之。
問曰。何名知不隨他者。知他物生心他隨我想。
問曰。何名欲奪者。答曰。起損害心。 問曰。何名和他物起我心者。答曰。若不異見。若闇地取。若疾疾取。若取余物。若取他物。若取自物想。
問曰。何名作不作相無作相者。答曰。此三如前殺生中說。
問曰。云何遠離邪淫者。答曰。邪淫有八種。一護女人。二彼想。三懷疑。 四道非道。五不護。六非道非時。七作。八無作想。是等名為邪淫身業。
問曰。何名護女人者。答曰。所謂怙恃等護。 問曰。何名彼想者。答曰。若知彼女是怙恃等所護。女想非不護想。
問曰。何名懷疑者。答曰。若生懷疑為自女。為他女。為怙恃護。為不護等女。逐一皆成邪淫。
問曰。何名道非道者。答曰。道者一切道。非道者。謂非道。
問曰。何名彼不護女非道非時者。答曰。此亦名邪淫。
問曰。何名作不作相無作相者。答曰。此三如殺生中說。然其中不作相者。 于邪淫中無如是不作法以要自作成。
問曰。云何名遠離妄語者。答曰。妄語有七種。一見等事。二顛倒非顛倒事。三懷疑。四起覆躲想。五作。六不作相。七無作相。是等名為妄語口業。
問曰。何名見等事者。答曰。謂見聞覺知。
問曰。何名顛倒非顛倒事者。答曰。顛倒事者如聞如彼事非顛倒者。謂如彼事。
問曰。何名懷疑者。答曰。若生疑為如是不是。為一貫如是。為一貫不如是。 問曰。何名起覆躲想者。答曰。覆躲實事異葉秋鎖很好奇,如果她偏離了所謂的劇情,會發生什麼相事中住異相說。作不作無作相如殺生中說。
包養金額 問曰。云何遠離兩舌者。答曰。兩舌有七種。一路不好心。二實虛妄。三破壞心。四先破和睦合意。五作。六不作相。七無作相。是等名為兩舌口業(此七易解不煩釋之)。
問曰。云何遠離包養惡口者。答曰。惡口有七種。一依不好心。二起惱亂心。三依亂心。四言說他。五作。六不作相。七無作相(此七亦易不煩釋之)。
問曰。云何遠離綺語者。答曰。綺語有七種。一依不好心。二無義。三非時。四惡法相應。五作。六不作相。七無作相。
問曰。何名依不好心者。答曰。依欲界修道煩惱心相應說名為綺語。
問曰。何名無義者。答曰。離實義故。 問曰。何名非時者。答曰。語雖有義而非時說亦成綺語。又有時說于年夜包養網眾中為安閒人說亦成綺語。
問曰。何名惡法相應者。答曰。謂一切戲語不符合法令歌舞等。一切與不善法相應者。皆是綺語。作不作無作相者。如前殺生中說(此下貪瞋邪見其文易解不煩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