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廣袤的郊野,包養網就是我們的舞臺”
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每一個人都可以找到一顯身手的時代舞臺。新的一年,本刊將開設“勇做新時代的奮斗者”“聚才論道”“才心箋”等欄目,聚焦各行各業人才群體,記錄他們拼搏進取的孜孜尋求;誠邀專家學者,分送朋友建設人才強國的真知灼見;傾聽人才心聲,體悟他們成長路上的肺腑感言。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我們愿以文韻墨噴鼻,為書寫新時代奮斗華章的人們加油鼓勁!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年夜學傳授張福鎖的辦公室里,有一張學生們為他繪制的肖像畫:畫中的他頭戴一頂涼帽,手捧數把顆粒飽滿的水稻,顯露欣喜的笑臉。旁邊寫有這樣一行字——“解平易近生 治學問 育英才”。
“這九個字可不是在單純夸獎我喲!”張福鎖很認真地說,“更是在闡述我們中國農業年夜學養分資源應用與農業綠色發展團隊的理念。我總和團隊師生講,要走出實驗室和學校,到田間地頭往,幫助更多農平易近伴侶解決實際生產中碰到的問題,更好地為平易近解憂、為平易近造福。”
平易近以食為天。多年來,團隊行走在祖國的年夜江南北,繁忙在廣袤的田間地頭,在進步植物養分應用效力領域深耕細作,培養了一批批知農愛農興農的復合型人才。
一頭連著高級學府,一頭連著產業一線
見到中國農業年夜學資源應用與植物保護專業碩士研討生蔣雨平時,他剛從內蒙古巴彥淖爾市杭錦后旗陜壩鎮前往,準備向導師張衛峰傳授匯報過往一年在杭錦后旗陜壩果蔬科技小院的任務。
“不只是我,團隊的眾多學子每年有200多天都待在全國各地的科技小院。與農平易近同吃同住同勞動,這即是我們的生涯日常。”蔣雨平笑著說。
蔣雨平口中的科技小院,實際上是團隊師生在各地任務生涯的農家院子,年夜多面積不年夜。當地農戶住啥房,科技小院就長啥樣。
回憶起設立科技小院的初志,張福鎖感歎萬千:2004年,他帶隊來到中國農年夜河北曲周實驗站搞科研。到2008年時,試驗田的小麥已經長勢喜人。可張福鎖不測發現,盡管相關技術推廣了好幾年,可離試驗田一墻之隔的農戶田里,小麥包養產量卻彷徨不前。張福鎖便開始思慮:團隊研發的各項技術農平易近清不明白若何應用?農平易近真正需求團隊供給什么樣的技術和服務?
“只要直接對接農平易近需求,才幹在生產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帶著這樣的決心,2009年,張福鎖帶隊在河北省曲周縣白寨鄉(現為白寨鎮)找了一個農家院子,指導當地農平易近生產。“后來良多農平易近說,你們的小院帶來了良多科學技術,干脆管它叫‘科技小院’吧。小院的名字就這么定下來了。”張福鎖說。
結果也敏捷顯現:在科技小院助力下,2009年,白寨鄉1萬畝示范田小麥增產65萬公斤、玉米增產110萬公斤。
“這么快出成績并不料外,每一個科技小院從設立之初都遵守一個原則——為當地農平易近供給‘零距離、零時差、零門檻、零價格’的科技服務,始終不變。”中國農業年夜學二級傳授申建波說。
蔣雨平2022年參加團隊,第一時間就往了杭錦后旗陜壩果蔬科技小院,從包養事辣椒新品種篩選和有機肥替換化肥的研討,“說是往助農,可本身都不了解一顆種子從播種到收獲會經歷哪些過程,更像‘小白’,而農平易近跟地盤、莊稼打了幾十年交道,他們才是我們的老師。想讓他們聽你的,就得做出點成績”。
于是,蔣雨平包了十畝地,從外埠找了十幾個辣椒品種,做品種引進試驗。兩年的實踐,蔣雨平的試驗田每畝辣椒不僅收益增添500元擺佈,還把肥料本錢下降10%以上。同時,他還發現當地存在辣椒品種雜亂、水肥分歧理施用等問題。
“科技小院,一頭連著高級學府,一頭連著產業一線,不僅為團隊師生親身經歷三農供給了真實場景,也為他們疾速成長供給了實踐舞臺。”申建波介紹,當前,1800家科技小院已廣泛全國,成為集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應用落地于一體的基層科技服務平臺,先后有1152名研討人員、20萬名推廣和企業人員、2090萬農平易近參與技術應用。2023年,科技小院人才培養形式榮獲高級教導(研討生)國家級教學結果特等獎。
能應用到生產實踐中的創新,才是真正的創新
在云南年夜理古生村村平易近何利成眼中,青瓦白墻的科技小院里生涯的這群人很紛歧樣,不在年夜城市待著,偏偏到邊遠地區來“自找苦吃”。
中國農業年夜學傳授叢汶峰和他的小團隊,即是“自找苦吃”的一分子。過往幾年,他們扎根洱海之畔,開展綠色智能肥驗證,構建綠色高值周年種植形式。
“張老師常說,生產實踐中會碰到各種問題。想實現科研創新,就要把生產實踐中碰到的問題拿到實驗室研討,等研討好了,再用于生產實踐。長此以往,團隊師生都樹立了一個信心,要‘頭頂科技帽、心系飄噴鼻田’,只要能應用到生產實踐中的創新,才是真正的創新。”叢汶峰笑著說。
剛到古生村時,叢汶峰發現當地奉行應用有機肥。但因為地處高原,溫度較低,有機肥的養分釋放不出來。叢汶峰說:“我們觀察了一個月,發現作物生長不正常,拔下苗子一看,根系已經黑了。重要因為良多農平易近覺得,長得欠好需求多施肥,結果形成泥土有機還原物質過高,進而影響水體。于是,我們基于作物—泥土—環境相婚配的植物營養調控理念,創制了水稻、玉米、油菜等6個綠色智能肥配方和6個復合微生物肥產品。”
2023年,叢汶峰帶隊試推的“水稻+”綠色高值種植形式獲得勝利,水稻產量連續多年畝產800公斤以上,碳氮磷協同減排36%以上。同時構建了“萵筍—萵筍—鮮食玉米”綠色高值輪作形式,實現減氮30%,減磷50%,增產4.5%。洱海流域農作物“綠色不高值,高值不綠色”的難題無望獲得破解。
不但是叢汶峰,長期以來,團隊師生以國家糧食平安與資源環境協同為重點,不斷衝破根層調控、地上地下婚配等關鍵技術,創新年夜配方小調整測土配方施肥道理與技術,集成創新6年夜區域綠色增產增效技術形式,累計推廣5.66億畝。團隊師生先后獲國家天然科學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當前,團隊正努力于綠色增糧,目標設定為增產20%至30%,水肥等資源效力進步30%以上,淨化減排30%至50%。“只需做好關鍵技術創新和區域集成技術創新,進步技術到位率,就可實現上述目標。保證國家糧食平安是我們每一位農業科技任務者的最基礎任務。”張福鎖語氣堅定。
現在的何利成,也成立了一起配合社,帶領村平易近依照科技小院的技術來種田,“現在的古生村,天更藍了,水更清了,大師生涯一天比一天好”。
想服務社會、為平易近造福,就要練就一股子精氣神
2024年11月1日,在曲周舉辦的農業綠色轉型國際交通年夜會上,張福鎖帶來了一個新聞——曲周縣的攻關千畝方小麥玉米周年畝產達1.52噸,較全縣均勻畝產增產42%,增效40%,減排46%,節水30%,衝破“綠色噸半糧”目標。
中國農業年夜學植物營養系博士研討生馮小杰解釋,“噸半糧”,是指一畝地一年中種植的小麥、玉米兩季作物總產量衝破1.5包養噸,“實現這一目標,著實不不難”。
把時鐘撥回到2022年5月23日早晨,葉松林、蔡東玉、郝展宏和馮小杰4位農年夜的90后學子,圍坐在曲周實驗站宿舍吐槽:“我往農戶家做科普,人家不信,說種地經驗比我吃的米都多”“我給農平易近宣傳新技術,一會兒嫌用起來麻煩,一會兒嫌花錢多”……
“干脆咱們也承包一塊地吧,做出彩了,他們天然心服口服。”馮小杰包養網的隨口一說,讓幾個年輕人面前一亮:“要不,試一試?”
說干就干。第二天,馮小杰四人便簽了100畝地盤的承包合同。自那以后,他們總是天一亮就奔向田間地頭,入夜了還打著燈繼續作業,灰頭土臉是他們的常態。
王莊村農平易近王新禮一開始“五體投地”:“幾個細皮嫩肉的年夜學生,哪兒干得了農活,沒準兒過幾個月就跑了!”
可是幾個月下來,高山機、深旋機、噴灌機、播種機,馮小杰四人全都會用了。整地、播種、施肥……每一個環節,他們都鉚足了勁。
張福鎖深知四個年輕人的不不難,“他們碰著問題的復雜水平,良多同齡人都難以想象,可是想服務社會、為平易近造福,就要練就一股子精氣神”。
2023年,中心一號文件提出,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晉陞行動。中國農年夜聯合農業農村部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間,在曲周發起“綠色噸半糧”行動,既要增產,又要減少水、肥、藥用量。張福鎖充滿等待地看向馮小杰四人:“敢不敢迎接更年夜挑戰?”
“100畝都種下來了,不怕更多!”四個年輕人答覆得干脆。
于是,承包地擴年夜到了千畝;
可是,良多之前的形式都要推倒重來。
“好比澆灌,我們沿用之前的方法,結果總碰到基礎澆灌設備與澆灌面積參數不婚配等問題,我們花了10天賦解決,天天均勻要在地里調整澆灌設備和參數20個小時擺佈。所以說想把農業搞好,更要做到理論與實踐徹底結合。”馮小杰說。
現在的王新禮早已服了氣,不久前他給馮小杰打了電話:“用了你們的新澆灌技術,省水、省肥,麥子長得比以前壯實多了。”馮小杰調侃道:“您看,我們沒跑吧。”
張福鎖則把眼光瞄向更遠:“這次實現‘綠色噸半糧’意義特別。它不是在科研院所的試驗田里做的樣板,而是在農田里實現的,具備年夜面積推廣價值。我們盼望用三到五年時間,在曲周一半地盤上實現‘綠色噸半糧’,今后在黃淮海平原推廣,最終走向全國。”
走向全國,需求更多像葉松林、蔡東玉、郝展宏、馮小杰一樣的芳華氣力。依托各地的科技小院,團隊樹立了“零距離愛知篤行,干中學尋求出色”的人才培養體系。
中國農業年夜學傳授袁力行介紹,團隊還重視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端人才,在國家留學基金委的支撐下,牽頭中荷農業綠色發展穿插創新型人才培養項目,由中國農年夜與荷蘭瓦赫寧根年夜學聯合培養博士,首批90名博士已經進進培養環節并陸續開始畢業。
中國農業年夜學植物營養系博士研討生張笑穎,不久前結束了國外的學業,她說,今后預計深耕農牧系統資源高效循環應用與環境減排協同實現的種養結合調控機制與技術形式,“地盤不會辜負每一個勤勞的人。廣袤的郊野,就是我們這些‘興農人’的舞臺”。